莫把荒唐当崇高

发布时间:2013-05-13   浏览量:2697

 

 

莫把荒唐当崇高

 

 

    《语文导报·高中版》总第2427期(2009.11.15)头版“作文新视野”有一篇题为《构制小小说  写出精彩》的大作,后面“佳作欣赏”选的是“广西一考生”的《最贵的捐赠》(以下简称《捐赠》)。这篇以“小小说”体裁写的“满分作文”,叙述了“5·12”汶川大地震后一位女孩到捐赠处“捐赠”母亲的事——读者不要以为我弄错了,真的是“捐赠”母亲。请看小说的结束部分——

    到了捐赠点,母亲把被子拿给志愿者后,低头对小女孩说:“你的东西呢?”
    小女孩抬头看着妈妈,过了好久,把妈妈拉了过去。
    “叔叔,”小女孩对志愿者说,“我捐妈妈。”
    全场哗然。
    小女孩又一次低下头,小声地哽咽道:“地震了,好多小朋友没有了妈妈,他们好可怜啊。我想,他们最需要的应该是一个妈妈呀……”说着,眼泪掉到地面,溅起的灰尘形成了一朵美丽的小花。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荒诞的故事吗?
    我说它荒唐,是说它的主题思想。虚构的作品,手法可以荒唐,情节可以荒唐,人物可以荒唐,唯独主题思想不可荒唐。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故事情节够荒唐的,但主题思想却无比真实而深刻。爱尔兰荒诞派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等待戈多》,其形式之荒诞,可谓登峰造极,然而它的主题却令人思索,以至震惊。而《捐赠》呢,除了捐赠母亲这个结尾,情节人物都相当真实;然而正是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成了这篇“满分作文”的“卖点”,被某些“作文界”的名师击节赞赏。我不禁要问这些“作文界”的名师:你们不是父亲就是母亲(或者不久的将来就是),当你(或者你的妻子)被孩子“捐赠”给了别人时,你有什么感想?
    名师们一定会说:这又不是真的,这是在写小说呀,哪能当真?再说,正因为孩子幼稚、天真,有着超乎寻常的爱心,才会有这般不近人情的举动。关于小说的真假,前面已经说了,我不想重复。而写孩子超乎寻常的爱心,又为了什么呢?无非是反衬成人之小气罢了。——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如果这样理解,名师们还会给这篇作文打满分吗?
    大家知道,我们都把生我养我的土地比作母亲,而当某国发生灾难需要我们援手捐赠时,我们是不是该把自己脚下的这一方土地“捐赠”出去呢?按照逻辑上的同一律,就必须捐赠。然而谁都知道:这“最贵”的东西绝对不能“捐赠”,因为她是我们的生命,或者说是我们生命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孩子的世界是淳朴的,哪怕他们极其自私,也是坦诚的自私,绝不会有成人世界的“处心积虑”与“老谋深算”。看《捐赠》里的小孩,为了表现自己的“崇高”,竟然聪明到“机关算尽”的地步,多么可怕呀!名师们为什么要给《捐赠》以满分?不就是号召每一个人都像小小说里的孩子一样,千方百计地表现自己登峰造极的“崇高”吗?
    如今的“作文界”,有太多的荒诞事儿。无论是作文指导、辅导还是评价,其中实在有着太多的误导,《捐赠》只是一例罢了。
    给孩子的世界留一块净土吧,请大家笔下留情,别再把“崇高”往孩子们的心里“硬植”,让孩子们争相“捐赠”自己的母亲。
    读书要有慧眼,写作要有独见,莫把荒唐当崇高——这是我对莘莘学子以及“作文界”某些名师的忠告。
    顺便说明:我一直以为,媒体上出现的满分作文多是假的,《捐赠》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