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 变废为宝

发布时间:2013-05-27   浏览量:3101

   

就地取材 变废为宝

 

 

    随着人们对美术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山区农村学校的美术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像我校这种有着众多学生的农村学校,再加上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 从农村实际出发联系自己的做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切实可行,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美术教学活动。 [关键词] 就地取材  变废为宝  美术综合课  乡土资源   一、   问题的提出《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应注重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尽可能运用自然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并将它们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提倡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充分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农村学生美术的素养,开辟农村美术教学的新天地。二、概念的界定在新课程理念下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资源观,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教师应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 ,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因地制宜的把农村美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农村这片自然资源和贴进学生生活的素材,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开展少花钱、不花钱的教学活动。回顾我们新课程教材的内容,总觉得课程的安排偏向于城市的多,农村的相对较少。而我区大多数学校都位于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信息闭塞,教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薄弱,与美术课程教学配套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新型教具、参考资料等都非常匮乏。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合理开发教学资源,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快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我们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而言,是一项新的挑战。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以生活为本利用学生身边素材,设计教学内容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在我们生活中蕴含着无限的美,在农村这片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自然美,如农村有广阔的农田、流淌的小河、随着四季穿衣戴帽的各种树木、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连绵起伏的山峦叠嶂和自然纯真丰富多彩的各种色彩。学生对地里的农作物、山上野生植物都非常熟悉。春天,山上开满了鲜花,荡漾着生机;夏天,漫山遍野铺满了绿色,各种生命以自身的方式展示着独特的魅力;金色的秋天奏响了丰收的凯歌,也是收集各种材料的最好季节;冬天,白雪皑皑,静谧中回响着生命的另一首歌庄稼成熟的季节,可以对美丽的景色、丰收的场面等题材进行美术教学设计。对于从小生长、生活在农村的孩 子们来说,贴近孩子们生活的美术教学内容,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如我们开展的《稻草的盛装》小小服装设计这一课,利用农村孩子常见的稻草,因地制宜的让学生们带来各种不同的稻草, 让学生们在玩稻草的过程中,进行造型游戏活动,逐步创造出有个性的稻草服装,唤醒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同学们坐在草堆间,三三两两,不停地摆弄着手中的稻草,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有的把一大把搓好的草绳一头捆紧,一头散开,戴在头上,像新疆姑娘满头的小辫儿,长长 地一直拖到地上;还有的把草束剪整齐,短短地一颗颗串起来,啊!像项链;草裙……)学生们感受着不同媒材带来的独特美感,同时在稻草服装的表演中学生们更是自豪的在舞台上表演着,感受着粗狂的美。(二)、充分挖掘学校周边环境资源,设计美术综合课《课程标准》在 “教学建议”中提出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要求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规定为美术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无疑,综合探究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美术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美术综合课教学,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存环境的情感。不同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都不一样。尤其是农村山区学校,差异甚大。有的学校在深山密林处、有的在广阔的田园旁,虽然物质文明的贫乏是共同的,但这样学校也有其“富有”的一面,如上所说的田野、田园、毛竹等乡土资源,都是农村山区学校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极好题材。我校所属的是一所山区学校,义乌最北边,当地经济相对来说较差,倘若都要让这所学校的学生去完成所有教材上的水粉画、国画,电脑制作之类的教学,恐怕就比较难完成。但这所学校附近有着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毛竹相当多, 因此学校就借次机会开展了各种毛竹艺术,用竹条教学竹编艺术,用竹子教学竹刻工艺;同时开展了一些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儿童地画、大地艺术教学。开展一些学生易于收集,而且重多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活动,如我们开设的《树叶拼贴》一课就是学生在山上里拾的各种树叶又便于操作,学生们很容易接受等而且效果很好;充分利用当地的树根,竹根等材料制作小型雕塑品,用鹅卵石,树皮苇草等来制作装饰画充满了浓郁的乡村山野气息。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创造了生活中的美。(三)、结合实际开展切实可行、少花钱不花钱的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山区学校开展特色美术教学活动的核心就是切实可行,我校运用山区农村现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如竹、木、根、毛草、围墙等)对学生开展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美术教学活动,根据农村丰富的各种植物材料取之不尽。结合当地的各种丰富的生活资源给学生们开展了相宜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材料的形状、颜色、质地等进行大胆想象,如学校的锯末材料,所谓没有用的锯末,经过加工,染色、通过学生的创造粘贴出一些漂亮的美术作品……当然想象不是随意唤醒,它受到学生自身水平,实践经验和社会活动条件的制约,因而有的想象尽管丰富、有趣,但教师还要注意引导,使之更加合理可行。(1)如《变垃圾为宝》的这一课,可以采用“欣赏感悟—讨论、创造—合作表现—交流展评—扩散延伸”的结构进行教学,使学生深刻感悟到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可以“变废为宝”,表现成美的艺术品。(2)组织学生写生等方式,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移到室外,教师可以带领兴趣小组的学生,到独特的自然景观进行写生。在写生过程中,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通过实地搜集美术资料,把自己的亲 身体验描绘下来。回来还可以写写“美术日记”,以培养学生考察研究乡土美术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对美术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兴趣小组学生写生回来后,经过整理,办一个“风景线描写生展”,在校园办一个“美术精品展览区”等等,让学生认识当地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也让他们有一种参与保护、建设乡土美术文化的意识。(4)请一些当地的农民为学生现场传授手工技法,使学生了解身边世界的博大与美丽. 这些手工艺人向学生介绍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进行创作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人民群众的智慧,感受家乡的可爱与美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们不再为美术学习的材料而担心,这些材料在农村到处可见,不花钱、甚至少花钱也可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又如学校开展的围墙设计让学生开展想象力创造出一 幅幅独特的美术画面,让校园的围墙变成会说话的一堵活的墙。活动证明,依托农村丰富自然资源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这样的教学深受山区农村学生们的欢迎,取得了大量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山区农村学生和教师对美术教学活动的认识。让学生更加热爱美术学习,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育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教育途径,许多教师从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角度出发去探索新路,展现了百花盛开的局面。在教学中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设计出更加丰富,更具个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农村特色的美术课程。总之,农村学校在开设农村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从农村地域文化实际出发,有效利用农村资源,使学生在广泛的农村文化情景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原动力。发扬自己的本地特色,在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地方文化中,发现自身价值,创新和发展农村文化。